高椅古村
中國十佳古村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歷史文化名村。位于共和
國第一大將粟裕的故鄉——湘西南的會同縣境內。因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師椅而得
名。整個村寨共有五百九十多戶兩千兩百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村民為楊姓,系南宋威遠侯楊再
思的后裔,侗族。從整體來看,高椅古村的先輩們將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富有哲理的規劃布局融合在一
起。古村以五通廟為中心,每棟建筑坐北朝南,外表相似,呈梅花狀分布排列,巷道與封閉式庭院呈
八卦陣式,將村落分為五個自然村莊。村內保存有明洪武十三年到清光緒七年五百年間的古民建筑一
百零四棟,總建筑面積近兩萬平方米。是湖南省迄今發現的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建
筑村落,被專家譽為“江南第一村”、“民俗博物館”。無論從古民居建筑群落的地理分布還是建筑
的形態特點、以及內部結構與周圍山水園林、地形水系的關系,高椅古村都極具人文特質。高椅文化
積淀深厚,蘊涵著非常豐富的古建文化、侗文化、民俗文化、巫儺文化、宗教文化和耕讀文化。“清
白堂”、“醉月樓”曾是文人學士聚會及娛樂的場所,自古有著濃郁的耕讀文化氛圍,學館、祠堂、
學館、涼亭、土地廟等公共建筑保留至今。
高椅的每棟屋子都是一本無言的書,寄托著古人的價值觀念與人生憧憬。一棟修建于道光年
間的屋子里面有一個雕刻非常精美的神龕,其做工精細,雕刻式樣優美,雕的花、鳥、猴等形象更是
寓意深刻,有“喜鵲鬧梅”、“封侯拜相”之意。高椅人為了弘揚祖德,將“關西門第”、“清白家
聲”、“清白堂”、“耕讀傳家”等牌匾高掛門楣之上,并以此作為庭訓,告誡后人“清清白白做人
,清清白白為官”。村內最古老的銘磚是明洪武十三年的,迄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據統計,明清時
期,高椅村共出文武人才二百九十三人,民國時期會同縣有大學生十人,其中四人為高椅村人。改革
開放以來,該村有各類大、中專畢業生一百八十多人。像許多古村一樣,高椅的原住居民依然在這里
平靜的生活。這里民風淳樸,許多傳統習俗流傳至今,有“民俗博物館”、“耕讀文化”的典范等美
譽。在這里可以欣賞民族歌舞表演,品嘗侗族農家飯菜,居住侗寨木樓,體驗侗家生活。穿行村落,
時不時有肩挑手扛的原住居民穿行青磚瓦巷里,肩上的扁擔被重重的貨物壓得咯吱咯吱地響。走到一
家屋檐下,老奶奶正在太陽下翻曬自家熏制的臘肉,黝黑的油光在陽臺下噴薄滲出。村里先輩的生活
細節不僅一代一代流傳到了今天,還在房屋建筑中體現,形成一道景觀。原大戶人家那棟木屋的窗戶
上有幅對聯:堂前珠履三千客,房內金釵十二行。今人依稀能從中看到當時這家操辦婚禮時的氣派和
豪綽。這幅當時寫在紙上貼到窗戶上的對聯,經過百年風蝕之后,紙已自然脫落,墨汁卻滲透到木頭
里面去了,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馬頭墻:
古村建筑為木質穿斗式結構的兩層樓房,四周封有高高的馬頭墻,構成相對封閉的庭院,當地稱
為窨子屋。這種建筑因為是高墻封閉,僅開小窗,有防風、防火、防盜的特殊功能。近百年來,高椅
村尚沒有一家失火殃及四鄰的先例。
雕梁畫棟:
與張谷英村相似,高椅古村每家每戶相通。這是典型的明代江南營造法式,侗鄉風情更増添一份
民族特色,照壁上方色彩斑斕的繪畫,或大禽猛獸,或松菊梅蘭,可以看出當時的主人是武將還是文
人或者農家。房屋建筑式樣優美多姿,大都飾以壁畫、墻頭畫,門窗都是隔扇花式樣,花紋各異,或
龍騰、或鳳舞、或花鳥、或人物,匠心獨運,技藝精湛,現仍保存有很多的丹青墨寶、石雕、石碑、
鐫刻等藝術品。庭院內的木構樓房,門窗多有精美雕飾,不少庭院、堂屋前懸掛匾額,照壁多繪壁畫
,屋內明清家具隨時可見。
紅黑魚塘:
古村建筑在防火、防潮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地基用小青石砌筑,高出地面六十公分,有較深的排
水溝,房屋密集區還設有下水道和水塘。紅黑魚塘開鑿于清朝嘉慶末年。左塘是用來養觀賞魚,故名
紅魚塘。右塘用來喂養食用魚,故名黑魚塘。兩池塘與村內的排水系統相通,是村落排水系統的一個
蓄水池。雖然整個村子是以木質建筑為主,但由于高墻封閉,下水道縱橫,高椅得以防火、防潮,使
這些明清時代的古建筑歷經六百多年不朽。
防盜缸:
防盜監聽缸所在的住宅是明早期建筑,原房主是當地首富之一,為防盜竊,在其廚房里埋有一口
缸,缸口直徑六十厘米,深五十五厘米,缸口與地面持平,平時蓋上木板,并有一碗櫥遮掩,不易被
人發現,需用時取掉木蓋板,可監聽到五十米外的腳步聲